暑假时候,回了一趟老家,在车上看了路边一路的房子。
现在的农村的确是比以前富了。村里通上了柏油路,村子里面的房子也基本形成这样的格局:就是一个临街的门楼,然后,里面有两三座瓦房,甚至还有农家盖起了两层、三层的小楼。临街的,则要么是屋子的后背,要么则是极高的砖墙。
换句话说,就是传统的我小时候还经常能够见到的泥作的院墙已经基本不见了。
其实,这样一个建筑材料从泥土向砖瓦过渡的过程我是很早就注意到了的――我小的时候,曾经根据作文老师教的以小见大的作文法则写了一篇关于苔藓的文章。
中心意思就是原来经常能够见到苔藓,但是现在很难见到了,为什么哪?
原来,原来我们常见的苔藓都是长在泥墙上的,现在,泥墙纷纷都被砖墙替代了,所以,苔藓自然少见了,最后点题,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富民政策好啊。
当时还颇得意,因为这篇文章似乎颇得以小见大之精髓,似乎当时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现在虽然也算是一个城里人了,但是,我知道,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农民。毕竟,农村是生我养我的根,所以,对于农民的想法,我自然也是知道的。
对于农民来说,人生很重要的几件事就是娶妻和盖房子。
那么,房子的好坏,自然能够影响房子主人的在村子里面的脸面。所以,我见到有些农民,比如说我们对门的那家罢,不惜举债盖了楼房。
作为楼房,自然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表征,
但是,作为城市生活表征的楼房的主要出现原因,不是它多么的先进,而是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这个自然和城市相对紧张的土地使用有关系。
但是,在乡下人,甚至我们今天的某些城里的领导,看来,楼房,或者说高楼主要不是对土地的使用的节约有关,而是和现代化有关――楼房或者高楼就是意味着现代化,意味着进步,毕竟高楼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出现的。
所以我现在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临近的镇子牛屯盖了一个两层的小楼,叫做牛屯百货大楼,于是,当时的老师便出了作文题目――参观牛屯百货大楼。
这样我们显然也就不难理解我们有些农民为什么在农村宅基地并不是太紧张的情况下宁愿多花钱盖楼房,
还有为什么我国的很多城市热衷于搞什么什么第一高的楼房,这二者之间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高楼或者楼房才能意味着现代化,才意味着发展和进步。
当然,在路上,我也看到了一些比较别致的房子:没有高高的院墙,只是矮矮的土墙上面爬满了爬山虎;没有森肃的铁门,只是很传统意义的柴扉;
院子里面到处是绿色的植物,而且,似乎少人走动――因为院子的地上似乎长气了暗暗的苔藓的样子。
这样的房子和院落,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更能够符合现代都市人对于农村的想象,或者说,对于那些对于现代都市生活进行激烈批判或者反感的人来说,这样的院落更能够表达他们的某种理想。
在当今社会,经济上的一体化和精神上的原子化在同步发展,个人对于其存在于其中的共同体的精神需要越来越少,但是对它的物质依赖却越来越强。
而当今世界的祛魅,对传统的理想和偶像进行了成功的消解,但是,与此同时,科技和经济又上升为新的神话,或者说,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的社会已经沦为了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拜物教。
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批判思想的知识分子或者念书人自然要对城市生活展开激烈的批判――的确,在一个商品拜物教的时代,肯定是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也是一个对传统道德压抑的时代。
在这样的批判过程中,乡村,以她传统的对于道德人性的尊重,自然的成为了批判者的理想的归宿之地。
而且,批判者理想中的乡村肯定不是高墙大院、起高楼的乡村――这样的乡村不过是对城市的拙劣的模仿而已――而是小院柴扉的乡村,这样的乡村才带有中国古典特有的审美韵味。
事实上,在车上的匆匆一瞥,我本人也是对这样的相对破旧的小院更为喜欢,以为从视觉美感上来说,它是远远超出了那些都市楼房的拙劣的模仿者。
但是,我也知道。
在乡下那些新式的大瓦房里面住的农户,往往是相对富裕的农户;而像我看到的,很少见的那些柴扉、泥墙的农户,一般而言,多是些没有孩子,或者女儿嫁了出去的孤寡老人的住所。
他们之所以保留那样的房子院落的样式,不是因为审美的原因――在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审美往往要让位于更好的生存――而是因为,他们很穷,没有钱财来修缮自己的房屋、院落。
这样,在乡下显然也形成了这样的特征:表征古典的,往往意味着贫穷;表征现代的,往往意味着富裕。事实上,这个恰巧又和当下的社会的某种规则暗合了:现代和富裕的联结;传统和贫穷的联结。
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回了一趟湘西老家,回来之后,感慨万千: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沈从文对于现代是批判的,他的精神指归是湘西乡下,他的改变中国的理想,也寄托在乡下人的品性上。
但是,现在现代二字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每一块土地。当现代深刻的改变了当代社会的面貌的时候,恐怕社会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性也都给现代作了一个深刻的改变。
当农村已经被改造成了都市的拙劣的模仿物的时候,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对于现代进行批判的本土资源哪?(2006.09.02)
(作者︱刘宏志: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暗潮天空 BlueSky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暗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