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对油气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转载 暗潮  2021-08-03 15:22:27  阅读 508 次 评论 0 条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加速发展。中国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启动,油气行业的自备电厂将会被纳入。虽然短期内油气行业整体暂不会被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但是天津市、广东省等地方碳市场已经将油气开采及石油化工行业纳入,油气行业整体被纳入碳市场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为有效应对碳交易,建议油气企业:做好现有自备电厂碳排放盘查和履约,全面评估用电模式,逐步使用清洁电力替代自发电;全面梳理碳排放现状,特别是石油化工板块的碳排放,积极为全面纳入碳市场做好准备;从提高能效、回收和利用火炬气、使用和替换清洁燃料与原料、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等方面,加大传统油气行业的节能减碳工作力度,提升油气行业低碳管理水平;此外,还应认真研究制定碳中和方案,加速从传统油气企业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

01、中国碳交易现状及对中国油气企业的影响

1.1  中国碳交易现状及预测

自2013年国内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来,已经陆续在深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福建建立了8个碳交易市场。经过6年多的试点运行,8个碳交易试点分别完成了3~6次履约,基本建成政策完善、参与企业众多以及各具特色的区域碳市场。2017年12月,国家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式启动。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碳交易立法迈出的重要一步。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发电企业将率先进行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其他行业随后亦将逐步纳入。

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成为地方性碳试点市场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关键阶段,未来的一段时间将形成“国家控排”与“地方控排”两套不同的管理体系和交易场所同时并存的局面。

1.2  中国碳交易市场对中国油气企业的影响

如上所述,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纳入电力行业,但油气行业并不能置身事外。很多油气企业会设置自备电厂,特别是石化领域,从规模效应看,油气行业自备电厂的发电机组一般规模较小,如果采用行业基准值法进行的配额分配,将会增加油气行业的自备电厂的履约成本。

在目前试点碳市场中,天津市和湖北省已经将油气开采行业纳入碳交易。根据天津市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履约要求,目前被纳入的油气行业只核查二氧化碳排放,暂不包括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油气开采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与上一年履约的碳排放量有关,再结合每年下降系数0.98和与产量相关的核定比例,给油气开采企业下发年度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总体成下降趋势,但也会考虑新油田投产增加的碳排放。此外,广东和湖北也将石化、化工行业纳入碳市场试点。

目前,天津试点碳市场纳入了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和大港石化分公司、中国石化天津石化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等油气企业;广东试点碳市场纳入了中国石化茂名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石油开氏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等石化企业;湖北试点碳市场,纳入了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湖北化肥分公司、荆门分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油气企业所属单位。

被纳入试点碳市场的企业每年需要在规定时间上报企业上一年度碳排放总量,并接受第三方核查单位进行核查,政府根据企业已有和新增设施情况发放年度配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履约。目前,多数油气企业碳排放配额存在缺口,需要额外购买才能完成年度履约。“十四五”期间油气行业被整体纳入地方碳排权放交易市场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这无疑会大幅增加油气行业的履约成本。

无论是被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的自备电厂,还是随时可能会被纳入地方碳市场的油气开采行业,无疑将会加速中国油气行业低碳转型。作为能源供应行业,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石油企业未来必将会向综合能源提供商转型。

02、中国油气企业的应对措施建议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渐成熟和被纳入碳交易的行业的扩大,对油气行业建议如下。

2.1  做好自备电厂碳排放盘查和履约,全面评估用电模式

为应对自备电厂被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油气企业除了需要做好自有电厂碳排放盘查和履约,还要全面评估用电模式,在考虑碳排放成本的情况下,全面评估自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我国以煤为主的发电结构必将逐步转化为以清洁低碳电力为主,使用电网的清洁电力将会逐步降低油气企业的碳排放。建议油气企业适时关停自备电厂,全面引入电网电力。

此外,作为油气企业也应利用油气开发井场、厂区等条件,试点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为企业直供电,或者直接与风电、光伏等企业签订可再生电力直供协议,大规模使用清洁电力,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碳排放。

2.2  全面梳理碳排放现状,为全面纳入碳市场做好积极准备

虽然油气企业暂时还没有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但天津市、湖北省已经将油气开发纳入地方碳市场,广东省、湖北省也已将石油化工等油气行业纳入地方碳市场,上海市也计划将油气企业纳入。可以预见,很快将会有更多的试点碳市场纳入油气企业,而且作为碳排放体量较大的石化行业,可能很快也会被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

油气企业应全面梳理碳排放现状,特别是石油化工等碳排放量巨大的业务板块,测算不同碳排放配额分配形式的碳交易成本,积极为油气行业被全面纳入碳市场做好准备。

2.3  加大传统油气节能减碳工作力度,提升油气行业低碳管理水平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要求下,油气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碳工作力度,除了使用清洁电力以外,还应从能效提升、火炬气消除、清洁燃料和原料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低碳管理水平,降低油气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后的履约成本。

大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实施余热回收、能量系统优化、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加热炉能效提升和公用工程单项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等,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油气企业自身碳排放水平。

加快实施火炬消灭计划,加大伴生气回收利用。火炬不完全燃烧是油气企业甲烷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20年全球油气行业甲烷排放量7200万吨。中国的油气行业甲烷排放315万吨,相当于66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应因地制宜开展伴生气综合利用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宜气则气,宜油则油”为原则,积极推动伴生气回收、发电等项目,提高伴生气利用水平,降低资源消耗,推进常规火炬气“零燃烧”方案研究并落地实施。通过实施火炬气消减计划,一方面可以降低火炬气产生的碳排放,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回收火炬气并加以利用,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加大清洁燃料替代,实施燃料与原料升级工程。油气企业燃油加热炉和锅炉改为燃烧天然气,燃油船改为燃烧LNG,煤制氢改造为天然气制氢或风光电解水制氢,从而减少企业因大量使用煤炭或燃油产生的碳排放。据初步统计,对于年产12万吨氢气的煤制氢装置,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约380万吨,如果改为同等规模的天然气制氢,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0万吨,减碳效果显著。

加大二氧化碳利用和回注。扩大开发食品级二氧化碳利用,并积极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CCS)和二氧化碳回注提高采收率(CO2-EOR)等利用项目。没有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碳中和不可能实现。欧洲和美国石油公司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对未来减排贡献的看法一致,均大力发展此类项目。根据IEA可持续发展情景,到2050年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规模将达到52.6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年)。截至2020年,全球21个规模以上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项目中,用于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项目有16个,超过80%的二氧化碳捕集额用于油田提高采收率。其中,中国石油在吉林油田、中国石化在胜利油田已经开展了二氧化碳回注提高采收率工业试验,中国海油也正在开展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工程应用研究。面对未来巨大的市场,国内油气企业应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2.4  认真研究制定碳中和方案,加速从传统油气企业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

长期来看,碳交易也将会促进油气企业的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油气企业正在研究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方案,中国石油已经表示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中国石化也表示,2030年前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

相对碳达峰,实现碳中和对中国油气企业的难度更大。一方面,作为能源企业,油气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巨大,从油气企业宣布的碳中和时间表来看,中国油气企业的碳中和时间仅有20~25年。以中国石油为例,2020年碳排放总量为1.67亿吨,如果利用25年的时间实现近零排放,意味着中国石油每年需要减碳650万~700万吨。仅靠传统常规的节能减碳技术,无法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加速从传统油气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型势在必行。为此,中国石油确定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的总体部署:第一步,推动天然气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油气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5%;第二步,利用公司现有的油气矿权资源,开发风光、地热资源,推动风光电融合发展,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转型;第三步,推进绿色企业的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碳移除技术发展。

【作者:张俊峰,徐庆虎  单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石油经济》2021年第7期】

本文地址:https://www.wu2007.cn/post/770.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暗潮天空 BlueSky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暗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欢迎转载本人原创文章、图片,请提供本博客中相应文章的链接。
请勿将原创图片、文章用于商业用途!对于给您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
本站所分享的影音作品均转自网络,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请购买/支持正版。
若有侵权,请留言告知,万分感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